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期间,政协委员和政协各参加单位、专门委员会,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和民生等重点、热点问题,积极运用提案形式认真履行职责。提案委员会共收到提案404件,提案者共870人次。其中集体提案55件,占提案收集总数的13.61%;委员个人署名或联名提案为349件。经对收到的提案分类,属于经济科技方面的75件,占收集总数的18.56%;属于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156件,占38.61%;属于文化、教育、体育、卫生方面的91件,占22.52%;属于政法、劳动、组织人事、统战、社会保障及其它方面的82件,占20.3%。
本次会议提案从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推进社会建设、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和改善民生等角度选题,内容丰富、建议针对性较强,格式规范。尤其是市各民主党派和市工商联、有关人民团体的提案,凝聚着集体智慧,较好地体现了各自组织的特点。
提案关注度较高的内容主要有:
一、关于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问题,受到重点关注:建议把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上升为强市第一战略,列为党和政府一把手工程;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要解决区域创新体系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且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和高端人才缺乏等问题,在突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的同时,还要解决好创新文化培养、创新型城市途径、创新社会化问题;尽快制定“佛山市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纲要”,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快建设高水平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为自主科技创新插上翅膀;创新培育模式,加大培育扶持力度,促进我市科技型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建立市级创新技术转让中心,助力中小企业发展。
二、10多件提案为扶持中小微企业支招:建议市委市政府从扶持创新融资平台入手,着力扶持中小微企业金融互助合作社发展,或通过建立再担保信用体系,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建立我市小微企业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产业升级提供重要保障;创立佛山小微企业互助合作社,引导小微企业抱团发展;建立小微企业分级系统,助推小微企业发展;通过完善中小企业社会保险政策、加大财税金融优惠政策力度、改革收费体制、加强税收服务,帮助小微企业解决成本高、税费高等问题;强化实施“走出去”战略、举办佛山工业(中小企业)博览会,帮助中小企业拓展市场;加大对中小微外贸企业资金扶持力度,帮助其走出困境。
三、强化人才发展战略,是委员提案关注的热点。9件提案围绕人才问题提出建议:在注重新型产业高端人才引进的同时必须注重传统特色产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提高我市人才战略国际化程度;完善科技人才政策,进一步做好引才、留才工作;建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培育创新型企业家,加快培养青年企业家队伍。
四、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建议进一步释放民间活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引导支持陶瓷产业快速转型升级,制订陶瓷产业五年发展纲要,建立标杆、引进来、走出去,制订产业发展人才战略解决我市陶瓷企业粗放经营、企业综合经营与竞争能力难攀新台阶等问题;采取多元化措施促进实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五、关于城市升级:建议为全面提升城市功能进行全面的规划论证,分出轻重缓急,逐年推进;城市升级要打好文化牌,系统性构建岭南文化,尽快启动“打造岭南文化名城”项目;城市升级要从组团中心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轴线和节点更新改造及城乡环境整治等四个方面展开;完善下水道建设、正确处理地下工程施工与地下水流失防治的关系;加大河涌治理力度、加大对机动车尾气污染管治力度、扎实推进绿化和景观提升工程建设;借鉴“佛山名镇”教训,完善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完善“数字城管”,实现精细化网格管理。
六、医疗保障问题:建议将“癫痫”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心血管病、自闭症、老年痴呆症等纳入医保范围,减轻患者负担;合理调节医疗资源,解决结构性就医难问题;尽快落实公立医院收支两条线,实行医疗收入与支出财政统筹,调节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收入,通过培训方式增加基层医生实力,出台文件、通过规划、建设,扶持一批有质量、上规模的民营医院,进一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农村医疗人才队伍建设。
七、交通问题: 跟往年一样,交通问题仍然是今年提案热点,特别是针对规划和改善交通信号灯、道路标识、车道设计的提案就达10多件。多件提案建议加快路网建设,尽快实现禅桂新中心区与本市西部片区(特别是高明区、三水区)的交通快速化,为西部的提速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基础;统一禅城、桂城市区道路交通管理,实施禅桂新中心城区公共交通一体化管理;完善城市公交系统,改造公交基础设施建议,优化公交站点,提升公交运力;切实解决特殊区域(一些地处偏僻的大单位如高明监狱等)的通公交问题;实施智能交通数据交换共享,利用智能手段、高新技术调节车流量,缓解城市拥堵;应对新交规实施,完善信号灯设置;优化电动自行车管理。
八、环保问题:两个方面较为集中
一是空气污染的防治问题:有10件专门针对我市大气污染防治、改善灰霾天气,构建“美丽佛山”的提案,建议由政府主导要建立科学可靠的霾污染防治保障机制,认真做好重污染天气条件下空气质量监测预警,建立响应机制及应急预案(特别是PM2.5监测预防机制),加大城市系统中霾诱发源的定向治理(包括科学安排和配置城市交通资源、城市规划布局、严控汽车尾气排放等)。
二是跨区环境管理协调问题:多件提案较为集中地提出了“建立跨区环境管理协调机制”的建议。他们认为,目前我市生态环境建设缺乏跨区行政协调机制,特别是西江沿岸四区缺乏市级层面协调和监管,跨区的环境利益与保护任务主要依靠各区自行协调,导致沿江跨区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严重。提案建议必须尽快建立跨区域环境管理协调处理实体机构,完善跨区环境管理的协调机制。
九、社会组织发展问题:建议健全社会组织监管评估机制、创新我市社会组织管理模式;要尽快解决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中存在的政策规定还不完善、购买服务的领域狭窄、购买服务缺乏制度化、购买服务的监督与评估机制还不完善等问题;3件提案关注行业协会的管理建设问题,反映存在的问题较为尖锐,要求加强行业协会管理建设的呼声很强烈;建议推进镇街总商会建设承接政府职能。
十、文化教育方面:建议重视艺术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借助三年升级契机,进一步提升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实施社区文化工程,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大众娱乐文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管理,强化城镇小区幼儿园配套建设;重视民办学校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设立边缘青少年教育学校,加强对问题青少年的教育;完善高校和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
十一、养老问题:建议建立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模式机构,鼓励引导社工服务中心和企业参与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整合养老资源,开拓服务空间;解决“居家养老”中农村覆盖面窄、资金投入保障不足、服务形式单一、服务队伍不够专业的问题;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完善本地养老院建设,建立老年人社区、老年人大学,引入社工机制,扩大养老服务队伍;依托专业医院建设养(托)老院;关爱“失独”家庭。
十二、关于基层及外来务工人员管理与服务:建议培育居民自治力量,促进社区管理创新;采取“服务和管理”双管齐下的对策,通过为流动人口提供平等的社会保障、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基层建设和对流动人口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对流动人口的有效管理;加强“流动儿童”福利制度建设。
根据《政协佛山市委员会提案工作条例》的规定,提案委员会于3月5日召开全体会议,对收到的提案进行了审查,共立案263件,立案率为65.1%,其中90件内容相近的作合并处理,实际交办提案198件,其余135件作为委员意见,6件转为信息。
根据《佛山市政协提案办理工作规程(试行)》和《佛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督办政协重点提案试行办法》,在提案委员会与市委办、市政府办进行协商推荐的基础上,经市政协主席会议同意以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准,《关于切实落实创新引领战略,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建议》(五案合并)、《关于禅桂新中心城区公共交通一体化管理的建议》、《关于对灰霾天气污染治理的建议》(十案合并)、《关于城镇小区配套建设公益性和普惠性幼儿园的建议》(三案合并)、《关于加强“车检”管理的建议》(两案合并)5件提案定为今年重点督办提案。
近日,提案委员会已经把立案的提案在网上转交中共佛山市委、市人民政府,由市委办、市政府办根据有关规定向各承办单位部署分办工作。
(提案委员会)